马鞭草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?马鞭草形态特征 马鞭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由于它的鞭鞘呈现为穗状,所以被又称为马鞭草,马鞭草茎为四方形,上部呈方形,下部呈近圆形,棱和节上被短硬毛。单叶对生,叶片为卵圆形,有类似于鸡爪的深裂,那么,马鞭草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马鞭草显微特征
【植物名】马鞭草。
【别名】疟马鞭、铁马鞭。
【形态特征】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地下主根木质,旁生多数须根,黄白色。茎四方形,高30~120厘米。有展开的分枝,绿色,幼时棱与节上有毛。叶对生,暗绿色,两面均有粗硬毛,倒卵形至长卵形,上缘有粗齿深裂,正面有皱纹,基生叶有柄,茎生叶无柄。穗状花序细长,顶生或腋生,唇形花,浅蓝色,密生成细长花序,形如马鞭,故名马鞭草。果实小,长圆形,6~8月开花(图22)。
图22马鞭草
【生长分布】喜生于河边、草地、田边和路旁。全国各地均有生长。
【药用部分】全草。
【采收季节】夏、秋两季。
【加工贮存】晒干,防霉(经常翻晒)。
【作用】①治疗黄鳝烂尾、烂皮,取鲜品与地锦草混合,扎成若干小把,浸泡池水中5~7天;②治疗黄鳝头乌出血、内脏出血或充血,每立方米水体用干品300~400克,佐以干辣蓼300克,煎浓汁全池泼洒;③治疗黄鳝头颅臃肿、肛门红肿,每立方米水体取干品300~400克,碾细,全池撒施;④治疗黄鳝肝脏肿大、内组织出血,与蒲公英、墨旱莲、半边莲和海蚌含珠合用。
马鞭草属于什么科植物
马鞭草花色淡雅,紫色的花朵开在田野里非常漂亮,马鞭草可以营造出紫色的花海,不止观赏价值极高,而且还有很多象征意义,在基督教中被视为神圣的花,据传有解除魔咒的作用。
马鞭草简介
马鞭草别称
紫顶龙芽草、野荆芥、龙芽草、凤颈草、蜻蜓草、退血草、燕尾草,拉丁学名 HerbaVerbenaeOfficinalis
马鞭草科属
马鞭草科
马鞭草分布区域
西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
马鞭草形态特征
马鞭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由于它的鞭鞘呈现为穗状,所以被又称为马鞭草,马鞭草茎为四方形,上部呈方形,下部呈近圆形,棱和节上被短硬毛。单叶对生,叶片为卵圆形,有类似于鸡爪的深裂,裂片呈现出不规则的羽状分裂,叶片上下表面被有硬毛,下表面叶脉的毛尤其密集。
马鞭草的花为蓝紫色的穗状花序,一般在夏秋两季开放;花萼为膜质筒状,顶端如鸡爪般5裂;马鞭草果包藏于萼内,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;马鞭草的花期为7-8月,果期为10-11月。
马鞭草生长习性
马鞭草喜肥,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,但在土层深厚、肥沃的沙壤土中长势健壮,低洼易涝的地不适合种植;马鞭草喜欢湿润的环境,但是怕涝,所以在浇水时忌盆内积水。选择土层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为种植地。
马鞭草科属于什么目
本科分布广,生态习性复杂,形态解剖也较复杂;木质部导管为环孔材、半环孔材或螺纹加厚;穿孔板为单孔板、梯状板或网状板等;木射线通常为3~4列细胞,细胞为异型或同型;纤维为分隔纤维。叶片表皮分成腺毛与非腺毛两大类;气孔(器)分布在叶片上下两面,或仅分布于下面,大多为石竹科型或茜草科型。花粉粒扁球形至长球形或近球形,具3沟或3孔沟,刺状或网状雕纹。染色体基数x=5,6,7,8,9,11及12。
本科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多,主要有牡荆(agnu-side)、马鞭草苷(verbenalin)、黄荆素(vitexicar-pin)、荭草素(orientin)、5,6,7- 三甲氧基黄酮(5,6,7-trimethoxy flavone)、芹菜素(apigenin)、黄芩素-7-0-葡萄糖醛酸苷(scutellerein-7-0-glucu-ronide)等。不少供观赏,有些为贵重木材,如柚木、石梓、苦梓及云南石梓等。
马兵草长什么样
草本或木本,常被粗毛。叶互生,无托叶。花两性,整齐,常蝎尾状花序;花冠合瓣,喉部常有附属物;雄蕊内藏;心皮2,常4神裂。
爵床科植物的主要特征
这个植物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。
马鞭草科包含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,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,比如特定的叶形、花序结构以及果实类型。荆棘作为一种落叶灌木,其叶子在秋季会脱落,而春季又会重新长出,这种生长习性符合落叶灌木的特征。
荆棘的叶片、花朵、果实等形态特征也符合马鞭草科的分类标准。马鞭草科植物通常具有对生叶片和特定的花序结构,荆棘也是。
以上就是马鞭草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的全部内容,茎四方形,近基部可为圆形,节和棱上有硬毛。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-8厘米,宽1-5厘米,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,茎生叶多数3深裂,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,两面均有硬毛,背面脉上尤多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