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苇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?芦根清热利尿而通淋,治热淋,常配木通、车前子、滑石等药,以清利湿热、通淋止痛;治血淋,当配白茅根、小蓟、苎麻根等,以清热通淋,凉血止血。5.河豚鱼中毒 单用捣汁,或配生姜、紫苏叶等,煎水饮。那么,芦苇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芦苇根的功效作用与主治
1、芦根既能清泻肺胃热盛,又能够生津止渴、除烦,用来治疗热病伤津的症状。有清泻肺热,化痰浊,用于风热犯肺引起的肺热咳嗽、痰稠难出等。
2、芦根可治胃热引起的恶逆,非常适宜胃热津伤引起的呕吐不适。它还有清热利尿的作用,可以用来治疗热淋涩痛,小便短赤等。能增加唾液、胃液。它属于寒性的药物,对肺热止咳等有效果。
3、脾胃虚寒的患者禁止用芦根。
芦苇根煮水喝有什么功效
芦根:性味:甘、寒。
功用:(1)清胃生津:用于胃热烦渴,常配天花粉;用于胃热呕吐,常配竹茹、生石膏等。(2)清肺止咳:用于肺热燥咳,常配炙杷叶。治肺差别,常配薏苡仁、冬瓜子、桃仁、鱼腥草、桔梗等。
用法:10~30克。鲜者可酌加。
芦苇的药用功效
【芦根】
别名:苇根、芦头、芦茅根、芦菇根、顺江龙、水蓢蔃、芦柴根、芦通、苇子根、芦芽根、甜梗子、芦菰根、水蓈蔃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适宜人群:适宜热病烦渴、胃热呕哕、肺热咳嗽、肺痈吐脓、热淋涩痛等患者。
【芦根的基本介绍】
芦根又称芦柴根,芦根为芦苇的根茎,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。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具有匍匐状地下茎,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每节上具芽。茎高2~5米,节下通常具白粉。叶2列式排列,具叶鞘;叶鞘抱茎,无毛或具细毛;叶灰绿色或蓝绿色,较宽,线状披针形,长30~60厘米,宽2~5厘米,粗糙,先端渐尖;叶舌长1~2毫米,成一轮毛状。圆锥花序大形,顶生,直立,有时稍弯曲,长15~25厘米,有时或更长;小穗长9~12毫米,暗紫色或褐紫色,稀淡黄色;颖披针形,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;第1花通常为雄性,其外稃长8~15毫米,内稃长3~4毫米,脊上粗糙;第2外稃长9~16毫米,先端长渐尖,基盘具长6~12毫米柔毛;两性花具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,椭圆形至长圆形,与内外稃分离。花期9~10月。
【芦根的功效与作用】
1.热病烦渴
性味甘寒,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,又能生津止渴、除烦,故可用治热病伤津,烦热口渴者,用煎浓汁频饮(《肘后方》)。
芦根的功效和副作用
……
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口干、咽痛、咳嗽有痰或无痰。
治疗颈部以上放疗后的口干。
治疗干燥综合征、红斑狼疮等的口眼干燥。
用于夏天秋天暑热和干燥,用以清暑和润燥。
【剂量与用法】
药典剂量:15——30g。
临床常用剂量:干芦根l5——30g,鲜芦根一支或30cm。
大剂量:干芦根15——30g,鲜芦根一支或30cm。
使用方法:水煎服。
芦根的功效
【性味】 甘,寒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寒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无毒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微寒,无毒。"
④《陆川本草》:"甘淡,微寒。"
【归经】 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
②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阴、太阴经血分。"
③《要药分剂》:"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【功能主治】
清热,生津,除烦,止呕。治热病烦渴,胃热呕吐,噎膈,反胃,肺痿,肺痈。并解河豚鱼毒。
《别录》:"主消渴客热,止小便利。"
《药性论》:"能解大热,开胃。治噎哕不止。"
《唐本草》:"疗呕逆不下食、胃中热、伤寒患者弥良。"
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寒热时疾烦闷,妊孕人心热,并泻痢人渴。"
《日用本草》:"解河豚鱼毒。
芦根煮水正确的做法
俗话说“春饮芦根水,百病不上身。”芦根是芦苇的根部,芦根的营养功效早在传统的医典《名医别录》上有记载:“芦根,主消渴客热,止小便利。”平时多饮用芦根水,有养身保健之神效。
芦根的营养功效
【1】 妈妈手里的解药,对付小儿肺热哮喘
柴静曾在《苍穹顶下的雾霾》的片子中描述了雾霾给人群带来的危害,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小孩和老人,他们的免疫力差,因此很容易引起小孩的肺热哮喘,而对付这一可怕的疾病,最好的解药是芦根,芦根有清肺热的营养功效。
【2】 消热解暑芦苇根,炒食煮茶两相宜
芦根能生津止渴,清热去火,滋阴养肺,止疼等营养功效,芦根还可以凉拌或者清炒食用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道:“清热生津,除烦止渴,止呕、泻胃火,利二便”。便秘者也可以多食用芦根达到通肠的作用。
【3】 降血压、降血糖不是事
芦根味道甘甜,性寒,血压高、血糖高多喝芦根水,不仅帮你调节血压血糖还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。
自制营养芦根水
以上小编介绍了芦根的营养功效,日常生活中怎样食用芦根既营养又好喝呢?以下是两种简单的营养芦根水的做法。
以上就是芦苇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全部内容,15.治咽喉肿痛:鲜芦苇根,捣绞汁,调蜜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16.治口疮:芦根200克,黄柏、升麻各150克,生地五两。上四味切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含,取瘥。含极冷吐却,更含之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